突然想爱你伴奏你用过这些老农具吗?那是多少代农民最难忘的劳动记忆-怀远生活
作者:admin 日期:2018-06-01 分类:全部文章
你用过这些老农具吗?那是多少代农民最难忘的劳动记忆-怀远生活林金福
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,还记得那匍匐于大地、一刀一锄、耕作收割的场景吗?
在古朴的农耕风情里、在丰润的土地上,农人和农具,是这里的主人。犁、担、水车、耖……这些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曾经必不可少的农具,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,但它们闪耀过光芒,也温暖过我们,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立下过不朽的功绩,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见证者。
在这个劳动的时节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老物件和它们的传奇故事!
犁
“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同校生甜心,但坐观罗敷君临九天。” ——《陌上桑》
炎炎烈日下,一群农夫正在田里干活,路过一位绝世美人,农夫们停下手里的活,因为多看了美人一眼,犁和锄头都没带华华丹,就神魂颠倒地回家了戴梓伊,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赤警威龙。
忘了犁是多大个事儿?至于生气吗?对于耕田的人来说,没有了犁,问题可就大了。
犁,是用来耕地的农具,用途是破碎土块,将较深层的土壤翻到土地的表面,并且可以盖住杂草及以前的作物并让其自行分解。当犁划过土壤时,产生了有肥沃土壤的长沟,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,是一年之中下地耕作第一个动作。
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,中国最早在商朝即奴隶社会末期就发明了犁。
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,被称作“石犁”。夏,商、西周,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,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,出现了青铜农具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,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。经过历代发展,犁的结构和材质逐步优化鸠摩搜书,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商河信息港,使用灵活,耕作效率也更高。明清时期,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
耖
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,农民在犁地松土之后需要将土壤弄得更细致才能播种耕作,这个时候便会用到“耖”。这是一种跟耙相似的农具,能把耙过后的土块弄碎、把土弄得更细,使土地更加平整仙侠记。
耖为木制,圆柱脊,平排九个直列尖齿,两端一、二齿间,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,二、三齿间安横柄扶手,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农具。元代王祯《农书·农器图谱》载:“高可三尺许耿萨,广可四尺。上有横柄,下有列齿,以两手按之,前用畜力挽行。耕耙而后用此,泥壤始熟矣。”
“东阡西陌水潺湲,扶耖泥涂未得闲。”可见古人带着对于丰收的愿景,在耖地的过程中享受着自然的乐趣,为接下来的种植奠定良好的土壤基础。
担
“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啊~~~~” 伴随熟悉的弦律,每个暑假看着沙和尚挑着一担行李,走过十万八千里。不用马驮,不用车拉,而是靠人力挑,岂不费煞体力?为什么是这样的设定呢?要么这担行李箱子是空的,要么就是挑行李的工具极其不简单。
在古代,因为交通不方便,山路狭窄,田间地头里全系大宗师,马和车无法通行,用担子挑东西是一种常用的运输方式。担子常常被用来运输农资,如柴禾、稻捆、麦捆等等。扁担和冲担都是常见的农具。扁担呈扁圆长条形,有用木制的,也有用竹做的,使用时在两头挂上重量相当的物体以保持平衡。将与扁担等长或稍长木棒,两头削尖,镶嵌铁锥套,则是冲担,木棒中间制成扁平,以便搁在肩上。冲担呈微微弧形,两头尖的部分可以方便农民直接插入捆好的稻草然后担走。
历史上有一根大名鼎鼎的扁担,就是朱德的扁担。
1928年,朱德带领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,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,地势十分险要。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,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,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,所需要的食盐、棉花、布匹、药材以及粮食奇缺。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,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。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,一天往返50公里。
战士们心疼朱德,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。朱德没了扁担,心里很着急,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,自己动手,连夜做起了扁担。月光下,他破开竹子,熟练地削、刮、锯,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,做成了一根扁担。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,就在上面刻了“朱德记”三个大字。第二天,三星未落,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,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。
担子挑起了粮食,压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肩头,艰苦岁月下的辛勤耕耘,也被一直铭记布鲁娜。
斗
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。”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梅绮,不惑之年出任彭泽县令。魏晋时期,战乱频仍,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,实物交换盛行,官府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、户调,官员俸禄的支付经常是发放谷米、绢帛。斯蒂斯陶渊明是低于百石的斗食佐吏,其俸禄少,所领粮米不以“石”计。有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,有人告诉陶渊明说: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,应当穿戴整齐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,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。陶渊明忍无可忍王立行,辞去官职,退隐田园。
“五斗米”到底是多少?斗是盛粮食的器具,也是一个容量单位,十升是一斗,十斗是一石。一斗米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12.5斤,五斗米相当于62.5斤。
这就是斗,外形如倒棱台。
收获的五谷尽数藏入其中,它不仅仅计量着五谷的重量龙时代漫画,更是寄托了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。
科技飞速发展,为斗米升粮发愁的日子已经遥远,劳动人民对粮食丰收的祈求在今天也不再只是愿望。
水车
“山田久欲坼,秋至尚求雨。妇女喜秋凉,踏车多笑语。”——王安石《山田久欲坼》
王安石诗中提到的踏车,即指龙骨水车。水车是中国古代一种较先进、流传最久远、使用最普遍的农用提灌机械。龙骨水车的结构很独特,由木链、水槽、刮板、横轴等组成,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,因此得名。使用时,一般安放在河岸边,下端水轮和刮板直接伸入水中,利用链轮传动原理,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,通过车头的横轴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,装在木链上的刮板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,流入田间。
若田地不在岸边,而在离水较高的高地,则可以利用三架翻车来灌溉。而这三架翻车与翻车之间,以小池子作为联系,如此环环相扣,取水上岸。用这种方法,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,解决高地无水灌溉之苦,可以说是中国先祖智慧之结晶。
梿 枷
小时候常唱这样的儿歌:“烟筒烟,冒冒烟,牛改杠(耕地),种夏田,夏田黄,背上场,梿枷打,簸箕扬……”这首儿歌描写了农村人从播种到收割打碾的繁忙景象,其中“簸箕”现在还在广泛的运用,而“连枷”已经不是很常见了。
梿枷是过去农村常用的脱粒农具。它构造很简单,一般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,中间靠一根木轴牵连。劳动的时候,上下挥动长柄,“梿枷”就一上一下的拍打。随着“梿枷”的上下舞动,豆粒就被拍打下来了。
梿枷的出现比较早,《国语·齐语》中就有:“令夫农,群萃而州处,察其四时,权节其用,耒、耜、枷、芟。”其中的“枷”即指连枷,说明连枷在战国时候就有了。唐颜师古《注汉书》中说:“拂音佛,以击治禾,今谓之梿枷”。可见“梿枷”这个名字在唐以前就出现了。宋代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:“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梿枷响到明。”之句,正是描写用连枷打场脱粒的景象。
连枷可一人独自打,突然想爱你伴奏也可多人配合使用,以前的生产队里经常是多人集体打连枷:夏天的早上,人们把收割来的麦捆一梱梱的拆开,然后麦穗对麦穗分成两排,整齐均匀的铺在宽阔的场院里暴晒,待到快中午太阳最炽热的时候,人们相对而立,站成两排,随着队长的一声令下,大家高高举起梿枷开是打场,两排社员举着连枷,一上一下,一进一退,节奏整齐有序,这边的梿枷打下去,那边就杨起来,这边的杨起来,那边的正好又打下去,随着“噼啪噼啪”之声,一粒粒带着泥土香味的麦粒欢快跳跃破壳而出。
梿枷除了用于打小麦以外,还可以打豌豆、扁豆、荞麦、莜麦,糜子等,有时候还用它打麦秸秆和包谷杆,打碎打细后做喂牲口的草料,总之凡是需要拍打的粮食就用连枷拍打。
据说梿枷还被用作战场上当做攻击敌人的武器,这也是利用了它的拍打功能许力桦。
还有篷车、手摇拔挆车、绳簇头、耙子、耥子、河泥罱、掼桶、稻床、稻镰、石磨、木砻、对臼、石滚、多棱石滚、泥夹子、手摇风车……这些是正在或已经消逝的农具,它们曾是农人的故友、至友!
亲近这沟沟坎坎的土地,那是我们共同的来处。
本文综合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宜兴日报”“甲乙”“中粮福临门大米”
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
编辑:白晨 // 责编:刘思思 // 监制:曹畅
版权声明:本文已注明来源,版权属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,还记得那匍匐于大地、一刀一锄、耕作收割的场景吗?
在古朴的农耕风情里、在丰润的土地上,农人和农具,是这里的主人。犁、担、水车、耖……这些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曾经必不可少的农具,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,但它们闪耀过光芒,也温暖过我们,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立下过不朽的功绩,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见证者。
在这个劳动的时节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老物件和它们的传奇故事!
犁
“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同校生甜心,但坐观罗敷君临九天。” ——《陌上桑》
炎炎烈日下,一群农夫正在田里干活,路过一位绝世美人,农夫们停下手里的活,因为多看了美人一眼,犁和锄头都没带华华丹,就神魂颠倒地回家了戴梓伊,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赤警威龙。
忘了犁是多大个事儿?至于生气吗?对于耕田的人来说,没有了犁,问题可就大了。
犁,是用来耕地的农具,用途是破碎土块,将较深层的土壤翻到土地的表面,并且可以盖住杂草及以前的作物并让其自行分解。当犁划过土壤时,产生了有肥沃土壤的长沟,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,是一年之中下地耕作第一个动作。
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,中国最早在商朝即奴隶社会末期就发明了犁。
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,被称作“石犁”。夏,商、西周,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,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,出现了青铜农具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,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。经过历代发展,犁的结构和材质逐步优化鸠摩搜书,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商河信息港,使用灵活,耕作效率也更高。明清时期,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
耖
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,农民在犁地松土之后需要将土壤弄得更细致才能播种耕作,这个时候便会用到“耖”。这是一种跟耙相似的农具,能把耙过后的土块弄碎、把土弄得更细,使土地更加平整仙侠记。
耖为木制,圆柱脊,平排九个直列尖齿,两端一、二齿间,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,二、三齿间安横柄扶手,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农具。元代王祯《农书·农器图谱》载:“高可三尺许耿萨,广可四尺。上有横柄,下有列齿,以两手按之,前用畜力挽行。耕耙而后用此,泥壤始熟矣。”
“东阡西陌水潺湲,扶耖泥涂未得闲。”可见古人带着对于丰收的愿景,在耖地的过程中享受着自然的乐趣,为接下来的种植奠定良好的土壤基础。
担
“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啊~~~~” 伴随熟悉的弦律,每个暑假看着沙和尚挑着一担行李,走过十万八千里。不用马驮,不用车拉,而是靠人力挑,岂不费煞体力?为什么是这样的设定呢?要么这担行李箱子是空的,要么就是挑行李的工具极其不简单。
在古代,因为交通不方便,山路狭窄,田间地头里全系大宗师,马和车无法通行,用担子挑东西是一种常用的运输方式。担子常常被用来运输农资,如柴禾、稻捆、麦捆等等。扁担和冲担都是常见的农具。扁担呈扁圆长条形,有用木制的,也有用竹做的,使用时在两头挂上重量相当的物体以保持平衡。将与扁担等长或稍长木棒,两头削尖,镶嵌铁锥套,则是冲担,木棒中间制成扁平,以便搁在肩上。冲担呈微微弧形,两头尖的部分可以方便农民直接插入捆好的稻草然后担走。
历史上有一根大名鼎鼎的扁担,就是朱德的扁担。
1928年,朱德带领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,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,地势十分险要。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,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,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,所需要的食盐、棉花、布匹、药材以及粮食奇缺。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,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。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,一天往返50公里。
战士们心疼朱德,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。朱德没了扁担,心里很着急,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,自己动手,连夜做起了扁担。月光下,他破开竹子,熟练地削、刮、锯,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,做成了一根扁担。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,就在上面刻了“朱德记”三个大字。第二天,三星未落,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,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。
担子挑起了粮食,压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肩头,艰苦岁月下的辛勤耕耘,也被一直铭记布鲁娜。
斗
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。”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梅绮,不惑之年出任彭泽县令。魏晋时期,战乱频仍,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,实物交换盛行,官府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、户调,官员俸禄的支付经常是发放谷米、绢帛。斯蒂斯陶渊明是低于百石的斗食佐吏,其俸禄少,所领粮米不以“石”计。有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,有人告诉陶渊明说: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,应当穿戴整齐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,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。陶渊明忍无可忍王立行,辞去官职,退隐田园。
“五斗米”到底是多少?斗是盛粮食的器具,也是一个容量单位,十升是一斗,十斗是一石。一斗米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12.5斤,五斗米相当于62.5斤。
这就是斗,外形如倒棱台。
收获的五谷尽数藏入其中,它不仅仅计量着五谷的重量龙时代漫画,更是寄托了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。
科技飞速发展,为斗米升粮发愁的日子已经遥远,劳动人民对粮食丰收的祈求在今天也不再只是愿望。
水车
“山田久欲坼,秋至尚求雨。妇女喜秋凉,踏车多笑语。”——王安石《山田久欲坼》
王安石诗中提到的踏车,即指龙骨水车。水车是中国古代一种较先进、流传最久远、使用最普遍的农用提灌机械。龙骨水车的结构很独特,由木链、水槽、刮板、横轴等组成,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,因此得名。使用时,一般安放在河岸边,下端水轮和刮板直接伸入水中,利用链轮传动原理,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,通过车头的横轴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,装在木链上的刮板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,流入田间。
若田地不在岸边,而在离水较高的高地,则可以利用三架翻车来灌溉。而这三架翻车与翻车之间,以小池子作为联系,如此环环相扣,取水上岸。用这种方法,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,解决高地无水灌溉之苦,可以说是中国先祖智慧之结晶。
梿 枷
小时候常唱这样的儿歌:“烟筒烟,冒冒烟,牛改杠(耕地),种夏田,夏田黄,背上场,梿枷打,簸箕扬……”这首儿歌描写了农村人从播种到收割打碾的繁忙景象,其中“簸箕”现在还在广泛的运用,而“连枷”已经不是很常见了。
梿枷是过去农村常用的脱粒农具。它构造很简单,一般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,中间靠一根木轴牵连。劳动的时候,上下挥动长柄,“梿枷”就一上一下的拍打。随着“梿枷”的上下舞动,豆粒就被拍打下来了。
梿枷的出现比较早,《国语·齐语》中就有:“令夫农,群萃而州处,察其四时,权节其用,耒、耜、枷、芟。”其中的“枷”即指连枷,说明连枷在战国时候就有了。唐颜师古《注汉书》中说:“拂音佛,以击治禾,今谓之梿枷”。可见“梿枷”这个名字在唐以前就出现了。宋代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:“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梿枷响到明。”之句,正是描写用连枷打场脱粒的景象。
连枷可一人独自打,突然想爱你伴奏也可多人配合使用,以前的生产队里经常是多人集体打连枷:夏天的早上,人们把收割来的麦捆一梱梱的拆开,然后麦穗对麦穗分成两排,整齐均匀的铺在宽阔的场院里暴晒,待到快中午太阳最炽热的时候,人们相对而立,站成两排,随着队长的一声令下,大家高高举起梿枷开是打场,两排社员举着连枷,一上一下,一进一退,节奏整齐有序,这边的梿枷打下去,那边就杨起来,这边的杨起来,那边的正好又打下去,随着“噼啪噼啪”之声,一粒粒带着泥土香味的麦粒欢快跳跃破壳而出。
梿枷除了用于打小麦以外,还可以打豌豆、扁豆、荞麦、莜麦,糜子等,有时候还用它打麦秸秆和包谷杆,打碎打细后做喂牲口的草料,总之凡是需要拍打的粮食就用连枷拍打。
据说梿枷还被用作战场上当做攻击敌人的武器,这也是利用了它的拍打功能许力桦。
还有篷车、手摇拔挆车、绳簇头、耙子、耥子、河泥罱、掼桶、稻床、稻镰、石磨、木砻、对臼、石滚、多棱石滚、泥夹子、手摇风车……这些是正在或已经消逝的农具,它们曾是农人的故友、至友!
亲近这沟沟坎坎的土地,那是我们共同的来处。
本文综合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宜兴日报”“甲乙”“中粮福临门大米”
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
编辑:白晨 // 责编:刘思思 // 监制:曹畅
版权声明:本文已注明来源,版权属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- 上一篇:重生之女配的逆转你手中的核桃密度是多少?-手工客栈
- 下一篇:新海盗王流星
猜你还喜欢
- 2020-11-06龙之谷激活码领取【视频】巩义这家机械厂收钱不发货,竟是因为不挣钱?!-百姓调解
- 2020-11-06名人自传【视频】怎么又来一个硬汉彭于晏-重庆习迪健身
- 2020-11-06利利普【视频】快看!中国高空极限第一人死亡视频疑似曝光!-伤心经典情歌
- 2020-11-06龙之谷最新bug【视频】平江手工石磨酱干制作过程-平江信息港
- 2020-11-06黄芩的功效与作用【视频】巴渝古诗词传承盛典回顾(十)——《东林晓钟》-且歌且乐沙坪坝
- 2020-11-06刘美含【视频】张杰《我要你》老上海的味道-跟我学种花养花
- 2020-11-06叶县高中【视频】忻州后生跑事宴,差点被要了命……-印象忻州
- 2020-11-06叶汉【视频】徐马过后,这里将再次惊艳徐州!第十八届樱花节即将开幕!-文旅泉山
- 2020-11-06鲁南大众论坛【视频】山西平阳高速启用智能雾区引导和防撞预警系统-盂县在线
- 2020-11-06威力巴【视频】怕了,朋友圈传遍了!! 下午16-37发生的,太可-夜猫影院
- 2020-11-05卡巴雷罗【视频】强力刮齿知多少?-齿轮与机床
- 2020-11-05叶小青【视频】忽然发现,沉睡6年之久的石墨烯第一龙头股,市场还欠它32个涨停板!-李信玄分析三
- 文章归档
-
- 2020年11月 (60)
- 2020年10月 (310)
- 2020年9月 (301)
- 2020年8月 (310)
- 2020年7月 (316)
- 2020年6月 (291)
- 2020年5月 (313)
- 2020年4月 (301)
- 2020年3月 (312)
- 2020年2月 (280)
- 2020年1月 (312)
- 2019年12月 (310)
- 2019年11月 (204)
- 2019年10月 (240)
- 2019年9月 (292)
- 2019年8月 (220)
- 2019年7月 (90)
- 2019年6月 (87)
- 2019年5月 (102)
- 2019年4月 (1575)
- 2019年3月 (2194)
- 2019年2月 (359)
- 2019年1月 (385)
- 2018年12月 (218)
- 2018年11月 (312)
- 2018年10月 (317)
- 2018年9月 (290)
- 2018年8月 (312)
- 2018年7月 (308)
- 2018年6月 (306)
- 2018年5月 (322)
- 2018年4月 (306)
- 2018年3月 (304)
- 2018年2月 (277)
- 2018年1月 (316)
- 2017年12月 (317)
- 2017年11月 (309)
- 2017年10月 (314)
- 2017年9月 (292)
- 2017年8月 (307)
- 2017年7月 (144)
- 2017年6月 (101)
- 2017年5月 (90)
- 2017年4月 (84)
- 2017年3月 (92)
- 2017年2月 (82)
- 2017年1月 (91)
- 2016年12月 (101)
- 2016年11月 (94)
- 2016年10月 (98)
- 2016年9月 (98)
- 2016年8月 (98)
- 2016年7月 (89)
- 2016年6月 (105)
- 2016年5月 (97)
- 2016年4月 (90)
- 2016年3月 (97)
- 2016年2月 (84)
- 2016年1月 (85)
- 2015年12月 (95)
- 2015年11月 (94)
- 2015年10月 (94)
- 2015年9月 (92)
- 2015年8月 (92)
- 2015年7月 (92)
- 2015年6月 (107)
- 2015年5月 (88)
- 2015年4月 (89)
- 2015年3月 (97)
- 2015年2月 (76)
- 2015年1月 (94)
- 2014年12月 (98)
- 2014年11月 (100)
- 2014年10月 (95)
- 2014年9月 (106)
- 2014年8月 (107)
- 2014年7月 (95)
- 2014年6月 (99)
- 2014年5月 (93)
- 2014年4月 (59)